中華文化學院舉辦“傳統服飾專場”活動中國服裝網
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3日訊 (記者 蘇琳) 6月22日,中華文化學院舉辦“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係列活動”之“傳統服飾專場”。
6月22日,中華文化學院舉辦“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係列活動”之“傳統服飾專場”。 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記者 蘇琳攝。
“從傳統的漢服到時興至今的旗袍,正好是中國服裝的演變史。 ‘有禮儀之大,故稱夏;有服章之美,謂之華 ’,從漢服到旗袍的傳承,體現了中國傳統服飾厚重的文化內涵和底蘊。”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、副院長袁莎在致辭中表示,籍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新時代的到來,院推出“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係列”首場活動,以“衣”去體驗和感悟中國曆史、中國文化,是院獨特的風景,也是學員生活所特有的詩情畫意。
活動中,北京香黛宮品牌文化有限公司總裁、中國十傑設計師龔航宇介紹了旗袍的起源、曆史發展過程,以及旗袍蘊含的生活、文化、藝術特點。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、教育與文化傳播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員,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委員肖紅纓對中國禮儀與傳統漢服的關係、傳統漢服與國家形象的關係進行闡述。
闡述中國禮儀與傳統漢服的關係、傳統漢服與國家形象的關係。 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記者 蘇琳攝。
在服飾展示環節,身著旗袍的展演者,宛如遠古走過來的青瓷、繁複熏染出的雅琴、歲月沉澱下的詩書、簡約進化中的景畫,綻放了美輪美奐的東方美;傳統漢服團隊帶來了漢之古樸,唐之飄逸,宋之淡雅,明之端莊,呈現了中國特色、中國氣派的華夏服章禮儀。
十九大報告指出:“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,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。”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,作為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、全國唯一以“中華文化”命名的中央級教育機構,院將“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係列活動”納入2018年“七個一”重點工作安排,以彰顯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、智慧、氣度、神韻,展現中華傳統藝術在審美、修身與教化等方麵的價值和意義。
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,“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係列活動”長期舉辦,將舉行“古琴專場”、“太極專場”。
在院學習的民盟湖北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培訓班、民盟廣東省2018年盟務骨幹培訓班、隨州市政協委員履職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、重慶派區級組織副主委培訓班的學員近300人參與活動。
聲明:本網站尊重並保護知識產權,根據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,如果黄色麻豆视频网站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,請在一個月內通知黄色麻豆视频网站,黄色麻豆视频网站會及時刪除。吃瓜網郵箱;yuzhibolangzi@gmail.com 通知郵箱謝謝!
舉報郵箱:yuzhibolangzi@gmail.com